23试一试(精选15篇)
23试一试 篇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遇事应该动脑筋想一想,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质疑,有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1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懂得遇事应该动脑筋想一想,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质疑,有勇于实践的精神。
2.会写6个字。
四、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鱼缸和金鱼。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会怎么做呢?
2.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引导。如:
(1)到书里找答案。
(2)向老师、家长、同学请教。
(3)自己动手尝试解决。(教师要强调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
3.导语:有一位小朋友,她叫伊伦娜,她遇到问题时,解决的办法和你们不一样。(或和××同学是一样的)请同学们快读读课文,看看她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请同学们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要多读几遍,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小组同学相互合作,读生字,有的同学如果没读准生字的读音,请你帮他读准确。
3.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学习情况。
(1)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词语。
(2)游戏巩固,送小鸭子回家。
4.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思考的问题:
(1)伊伦娜遇到了什么问题?
(2)伊伦娜是怎么样解决遇到的问题?
2.请学生简单回答这两个问题。
3.教师范读科学家的话。请学生听一听,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1)教师的第一遍范读,科学家的话读得慢一些,让学生听出科学家与同学们说话的语气不同。
(2)教师的第二遍范读,强调“满满”,“石子”,“溢了出来”,“金鱼”,“不会往外溢了”等词语,让学生听出科学家讲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4.请学生分角色读一读课文的二至四自然段,根据学生的情况再给予指导。
5.想一想,从哪句话看出伊伦娜对实验表示怀疑,应该怎样读呢?
6.用自己的话说说伊伦娜是怎么解决自己的疑问的。读一读课文的句子。
7.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鱼缸、金鱼,请学生边读课文,教师边按课文内容演示,观察结果。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伊伦娜,你会说什么?
8.出示句子“哎呀,水照样溢出来了”,应该怎样读?
(四)转换角色,表演体会。
1.请学生扮演伊伦娜,教师扮演科学家,在表演中体会伊伦娜是个怎样的孩子,在表演中也可以拓展补充,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我提的问题是错的?大家都认为我说的是对的,你这个小女孩,胆子可不小,敢怀疑科学家说的话?通过交际,既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要勇于用事实向权威挑战,做事要动脑筋。交际的最后,“科学家”要对“伊伦娜”的品质给予赞扬。
2.请学生用一句话来夸奖伊伦娜,也可以夸科学家。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推荐阅读《曹冲称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阿基米德称皇冠》等故事。
第二课时
(一)交流感受。
说说课外阅读了什么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和你的感受。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遇到问题如果能够动手试一试,就要通过亲自动手来证实。
(二)复习生字。
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2.抢读生字词语。
3.学生当小老师提读生字词语。
(三)自主记忆。
1.分小组交流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推选出好的方法。
各组选同学来交流。
2.交流中各组再进行补充。
(四)指导书写。
1.观察这6个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1)“条”的“折文”要盖住下面的部分。
(2)“找”的“斜钩”要写得长一些。
(3)“动”的最后一笔“撇”,要伸展到“云”字的下面。
2.各选择一个字书写。
3.纠正反馈。
4.指导书写“找”“动”。
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写好这两个字。
5.学生练习。
6.反馈纠正。
23试一试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明白、通顺地复述课文。
3.认识认真思考、亲自尝试的重要,初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复述。
难点:理解"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学具准备:词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8 动手试一试
错误 正确
科学家:"如果……就……" "只有……才能……"
觉得不对
玛丽亚 (试验) 奇怪 问
说不明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写字、复述课文
课外:把课文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8 动手试一试
2、解释题意
"动手试一试"里的"试",意思是"尝试"、"试验"的意思;试一试是尝试一下;动手试一试是动手做一做,看结果是什么样的意思。动手做和动脑子想应当结合起来,但有时要强调动脑子想,而有时就要强调亲自动手做。这篇课文就是强调要亲自动手做。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标好节号。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的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实验觉得漫问题正确科学家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卡。
另丽夫试一试如果只有著名
(2)指名读生字词,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另:另外。
问题:要解决的疑问。
觉得:感觉到。
正确:对。
科学家:作科学研究工作有成就的人。
(4)抽词卡让学生读,
3、个人练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教认新偏旁
1、指导要点。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逐字讲解
另:上部"口"扁,下部是"刀"。
试:斜钩上不能加"撇"。
验:学会新偏旁"马字旁";右部三点,左中两点是侧点,右点是撇点。
确:学会新偏旁"石字旁",右部第三笔是"撇"不是"竖"。
(2)其他要描红的字。
如:右部"口"位偏上不偏下。
丽:下部半框中只有一点。
科:右部两点需上下排列。
哈:左部"口"形定位应略高些。
2、书上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读课文,思考问题。
1、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玛利亚作了什么是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玛利亚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提问上节课留的思考题,依次指名回答。
二、精读训练
1、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2、依次进行讲读。
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问:第一段讲了什么?
(3)第二段有几句话?每一句分别说了什么?"这是为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4)第三四段说了什么?
(5)看图回答问题。
图上画有几个人?他们是哪些人?桌子上摆着什么?科学家的手势说明他在说什么?
(6)小结:这部分讲科学家做实验、提问题,两个同学分别作了回答。
第二部分:
(1)指名读
(2)第五段有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玛利亚"是画上哪个人?她是怎么动手做试验的?结果她看到了什么?"哎呀"是什么意思?
(3)第六段有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从什么地方看出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科学家有什么反应?"只有……才能……"这句话强调什么?
(4)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玛利亚作了试验,向科学家提出问题,科学家作了回答。
(5)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再读课文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体会、收获?
2、照课文习题三的要求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讲训练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说了什么?
3、简介居里夫人。
4、为什么这篇课文最后要写这一句话?
三、总结
这篇课文说的是居里夫人小时侯学习有疑问就亲自做试验,得到正确的答案。说明了"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道理。
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可以自由谈谈。
四、朗读指导
1、第一部分要抓住重点词语,读时要强调语气,如"丢进小石子水漫放进金鱼水不会漫",以引起注意,理解意思。
2、第2部分描写玛利亚心理活动的词"觉得不对说不明白奇怪问"要读得清晰,掌握好语气和语速;叹词"哎呀"要读出惊奇的语气;反问句"您为什么……错误的问题"要读出有礼貌而自信的语气。
3、第三部分的"就是"要重读,显示后面词语意思的分量,以引起重视。
五、复述指导
1、揭示复述提纲以启示学生复述的顺序。
2、利用板书,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串连。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4、同座二人交替复述,互提意见。
六、作业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科如另
种和只
2、用"如果……就……"、"只有……才能……"各说一句话。
3、听写:"有些问题……正确的答案"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1] [2] 下一页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10个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生词。
3、初步明白认真思考,亲自尝试的重要性,初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
生字词的朗读书写。
教学难点:初步明白认真思考,亲身尝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有关谁的故事?
2、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课题?
3、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读一读。
一杯水鱼鳞哎呀
往外漫他俩答案
实验科学家试一试
三、回答问题,初步理解课文。
四、指导读通读顺。
五、生字指导书写。
六、作业。
课本上描红。
七、课堂练习。
《习字册》上相应部分仿影、描红、临写。
八、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生词。
3、明白认真思考,亲身尝试的道理重要,初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明白认真思考,亲身尝试的重要。
初步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思考:
科学家给小学生做了个什么实验。
二、学习1-4自然段。
1、朗读"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就不会往外漫。"这是为什么呢?
看图,一个同学说了什么?另一个同学呢?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2、指导朗读。
三、学习5-6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
玛丽亚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2、学生回答。
3、有感情朗读。
4、分角色朗读。
反复诵读,深刻体会。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玛利亚到底是谁呢?请学生介绍一下。
五、学习生字。
学生自形分析字形,分别组词。
六、课堂作业。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把它抄在自己的本子上。
2、课本上描红。
3《习字册》上相应的生字仿写、临写。
七、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小结。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明白、通顺的复述课文。
2、复习巩固生字,能用有关词语进行说话练习。
3、明白认真思考,亲身尝试的重要,初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生字词的书写与朗读。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指导复述。
科学家做实验,提问题
两个同学的回答
科学家的回答
三、同桌互相尝试复述。
四、请学生复述。
五、分角色朗读。
六、学生生字,学生分析字形,并口头组词。
七、课堂练习。
1、用"如果……就……只有……才……"造句。
2、听写。
3、课本上描红。
4、《习字册》上的仿影、临写。
八、课堂小结。
上一页 [1] [2]
23试一试 篇3
教者: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具准备:
小黑板、鱼缸、小鱼、石子、学案
教学方法:
探讨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识字
小黑板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复习认读并口头组词。
二、合作学习,理解内容
1、 谁能告诉大家,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什么奇怪的问题?
他在一个盛满水的鱼缸里放进一颗石子儿,鱼缸里的水马上漫出来了。科学家说:“如果放进去一条小金鱼,水就不会漫出来,谁能够回答这是为什么?”
2、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是怎样说的?
一个同学说:“因为金鱼的肚子很大,它把水喝到自己肚子里去了。”
另一个同学说:“金鱼身上有很多鳞片,它张开鳞片,把水夹在鳞片里面了。”
3、 是怎样想的.?之后又是怎样做的?
觉得他们都不对。先问妈妈,然后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实验。(做实验)
4、 得到一个什么结果?
在盛满水的鱼缸里,不管放什么东西进去,水都会漫出来。
5、 自由读课文结尾科学家的话,想想这位科学家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你明白了科学家的用意了吗?
不应该认为科学家的话全都是正确的,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三、拓展延伸
值得你们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说些什么?
四、课堂练习
引言: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活动,我们已经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明白了遇到问题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道理,在这篇课文当中还出现一个新的句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一学。(出示小黑板)
① 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自己去试一试呢?
你既然想不明白,就应该自己去试一试。
② 为什么你会认为科学家的话全都是正确的呢?
你不应该认为科学家的话全都是正确的。
诱导提问:这两组中句子的意思相同吗?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呢?
我们课文中这两句是双重否定句,是表达肯定的意思,读的语调上扬。而每组的第二句是肯定句,语调要下降,读出肯定语气。
五、作业布置
(一) 给下面的字开花组词
( ) ( ) ( ) ( )
( ) ( ) ( ) ( )
(二) 填一填
一( )科学家 一( )问题
一( )鱼缸 一( )石子
一( )小金鱼 一( )话
一( )水 一( )鱼鳞
(三) 内容保留,你能发现--指出来
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得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
六、板书设计:
科学家
(提问) 同学们
(喝到肚子里、夹在鳞片里) (自己动手试一试)
错 对
遇到问题自己动手试一试
23试一试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明白、通顺地复述课文。
3.认识认真思考、亲自尝试的重要,初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复述。
难点:理解"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学具准备:词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8 动手试一试
错误 正确
科学家:"如果……就……" "只有……才能……"
觉得不对
玛丽亚 (试验) 奇怪 问
说不明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写字、复述课文
课外:把课文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8 动手试一试
2、解释题意
"动手试一试"里的"试",意思是"尝试"、"试验"的意思;试一试是尝试一下;动手试一试是动手做一做,看结果是什么样的意思。动手做和动脑子想应当结合起来,但有时要强调动脑子想,而有时就要强调亲自动手做。这篇课文就是强调要亲自动手做。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标好节号。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的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实验觉得漫问题正确科学家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卡。
另丽夫试一试如果只有
(2)指名读生字词,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另:另外。
问题:要解决的疑问。
觉得:感觉到。
正确:对。
科学家:作科学研究工作有成就的人。
(4)抽词卡让学生读,
3、个人练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教认新偏旁
1、指导要点。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逐字讲解
另:上部"口"扁,下部是"刀"。
试:斜钩上不能加"撇"。
验:学会新偏旁"马字旁";右部三点,左中两点是侧点,右点是撇点。
确:学会新偏旁"石字旁",右部第三笔是"撇"不是"竖"。
(2)其他要描红的字。
如:右部"口"位偏上不偏下。
丽:下部半框中只有一点。
科:右部两点需上下排列。
哈:左部"口"形定位应略高些。
2、书上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读课文,思考问题。
1、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玛利亚作了什么是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玛利亚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提问上节课留的思考题,依次指名回答。
二、精读训练
1、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2、依次进行讲读。
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问:第一段讲了什么?
(3)第二段有几句话?每一句分别说了什么?"这是为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4)第三四段说了什么?
(5)看图回答问题。
图上画有几个人?他们是哪些人?桌子上摆着什么?科学家的手势说明他在说什么?
(6)小结:这部分讲科学家做实验、提问题,两个同学分别作了回答。
第二部分:
(1)指名读
(2)第五段有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玛利亚"是画上哪个人?她是怎么动手做试验的?结果她看到了什么?"哎呀"是什么意思?
(3)第六段有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从什么地方看出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科学家有什么反应?"只有……才能……"这句话强调什么?
(4)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玛利亚作了试验,向科学家提出问题,科学家作了回答。
(5)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再读课文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体会、收获?
2、照课文习题三的要求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讲训练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说了什么?
3、简介居里夫人。
4、为什么这篇课文最后要写这一句话?
三、总结
这篇课文说的是居里夫人小时侯学习有疑问就亲自做试验,得到正确的答案。说明了"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道理。
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可以自由谈谈。
四、朗读指导
1、第一部分要抓住重点词语,读时要强调语气,如"丢进小石子水漫放进金鱼水不会漫",以引起注意,理解意思。
2、第2部分描写玛利亚心理活动的词"觉得不对说不明白奇怪问"要读得清晰,掌握好语气和语速;叹词"哎呀"要读出惊奇的语气;反问句"您为什么……错误的问题"要读出有礼貌而自信的语气。
3、第三部分的"就是"要重读,显示后面词语意思的分量,以引起重视。
五、复述指导
1、揭示复述提纲以启示学生复述的顺序。
2、利用板书,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串连。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4、同座二人交替复述,互提意见。
六、作业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科如另
种和只
2、用"如果……就……"、"只有……才能……"各说一句话。
3、听写:"有些问题……正确的答案"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3试一试 篇5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明白、通顺地复述课文。
3.认识认真思考、亲自尝试的重要,初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复述。
难点:理解"有些问题只有自己,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学具准备:词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8
错误 正确
科学家:"如果……就……" "只有……才能……"
觉得不对
玛丽亚 (试验) 奇怪 问
说不明白
作业 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写字、复述课文
课外:把课文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二、 揭示课题,解题
1、 板书课题:8
2、 解释题意
里的"试",意思是"尝试"、"试验"的意思;试一试是尝试一下;是动手做一做,看结果是什么样的意思。动手做和动脑子想应当结合起来,但有时要强调动脑子想,而有时就要强调亲自动手做。这篇课文就是强调要亲自动手做。
三、 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 标好节号。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 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的字形。
(3)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实验 觉得 漫 问题 正确 科学家
2、 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词卡。
另 丽 夫 试一试 如果 只有 著名
(2) 指名读生字词,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3) 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另:另外。
问题:要解决的疑问。
觉得:感觉到。
正确:对。
科学家:作科学研究工作有成就的人。
(4) 抽词卡让学生读,
3、个人练读课文。
四、 写字指导,教认新偏旁
1、 指导要点。
(1) 须按笔顺描红的字,逐字讲解
另:上部"口"扁,下部是"刀"。
试:斜钩上不能加"撇"。
验:学会新偏旁"马字旁";右部三点,左中两点是侧点,右点是撇点。
确:学会新偏旁"石字旁",右部第三笔是"撇"不是"竖"。
(2) 其他要描红的字。
如:右部"口"位偏上不偏下。
丽:下部半框中只有一点。
科:右部两点需上下排列。
哈:左部"口"形定位应略高些。
2、 书上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 布置读课文,思考问题。
1、 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 玛利亚作了什么是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 玛利亚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
提问上节课留的思考题,依次指名回答。
二、 精读训练
1、 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2、 依次进行讲读。
第一部分:
(1) 指名读
(2) 问:第一段讲了什么?
(3) 第二段有几句话?每一句分别说了什么?"这是为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4) 第三四段说了什么?
(5) 看图回答问题。
图上画有几个人?他们是哪些人?桌子上摆着什么?科学家的手势说明他在说什么?
(6)小结:这部分讲科学家做实验、提问题,两个同学分别作了回答。
第二部分:
(1) 指名读
(2) 第五段有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玛利亚"是画上哪个人?她是怎么动手做试验的?结果她看到了什么?"哎呀"是什么意思?
(3) 第六段有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从什么地方看出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科学家有什么反应?"只有……才能……"这句话强调什么?
(4) 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玛利亚作了试验,向科学家提出问题,科学家作了回答。
(5) 齐读第二部分。
三、 布置再读课文
1、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体会、收获?
2、 照课文习题三的要求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 听写词语
二、 继续精讲训练
1、 指名读
2、 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说了什么?
3、 简介居里夫人。
4、 为什么这篇课文最后要写这一句话?
三、 总结
这篇课文说的是居里夫人小时侯学习有疑问就亲自做试验,得到正确的答案。说明了"有些问题只有自己,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道理。
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可以自由谈谈。
四、 朗读指导
1、 第一部分要抓住重点词语,读时要强调语气,如"丢进小石子水漫放进金鱼水不会漫",以引起注意,理解意思。
2、 第2部分描写玛利亚心理活动的词"觉得不对说不明白奇怪问"要读得清晰,掌握好语气和语速;叹词"哎呀"要读出惊奇的语气;反问句"您为什么……错误的问题"要读出有礼貌而自信的语气。
3、 第三部分的"就是"要重读,显示后面词语意思的分量,以引起重视。
五、 复述指导
1、 揭示复述提纲以启示学生复述的顺序。
2、 利用板书,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串连。
3、 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4、 同座二人交替复述,互提意见。
六、 作业 练习
1、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科( ) 如( ) 另( )
种( ) 和( ) 只( )
2、 用"如果……就……"、"只有……才能……"各说一句话。
3、 听写:"有些问题……正确的答案"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3试一试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7
一年级语文《动手试一试》教例品评
教例:国标本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课《动手试一试》第5小节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静心细读第5小节,想想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思考
生:科学家明明提了一个错误问题为什么还哈哈大笑?
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急,答案都在课文里。玛丽亚很奇怪也很不服气,可科学家为什么还哈哈大笑?这笑声中包含着什么?大家可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分角色表演一下,表演要逼真,“奇怪、哈哈大笑”都要表演出来,科学家的话中能否把他笑的原因也说出来。
生十分投入对演,教室笑声不断,充溢快乐。
生生、师生表演,举例如下:
(一)
生:科学家老爷爷,您知识渊博,怎么给我们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呢?
生(哈哈大笑):你真是个爱思考,肯动手的好孩子,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二)
生(很不服气):您这么有水平,为什么给我们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
生(哈哈大笑):真不简单,只有养成爱提问,爱思考,爱实验的好习惯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三)
生:老爷爷,如果我不去试一试还不知道您竟然给我们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呢!
师(哈哈大笑):你敢于怀疑权威,善于认真思考,真是好样的。请记住“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实践才能得出真知。”
(四)
生(很气愤):给我们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你算是个科学家吗?
师(哈哈大笑):我很欣赏你的勇气,谢谢你的批评。我不故意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你们就一直迷信我,迷信书本,我想通过自己动手试一试,你 的收获一定不少吧!”
生(不好意思):是的,谢谢您老爷爷。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和创造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创设相应的探究情境。首先,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诱发问题的过程,而且问题应来自于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网络。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发展的过程。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始终处于疑问的状态中,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中。其次,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上述教例中教师以读书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始终处在饶有兴趣的自主探究的状态中。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精神将得到有效的培养,并将最终发展成为他们的创造性人格。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一本正经,学生学得一本正经,课堂生活沉闷,缺乏生机情趣,缺乏创新的火花。课堂教学应最大限度的接近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方式应最大限度的接近日常生活方式。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课堂教学本身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这是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而不是游离在生活以外的认识活动。学生喜欢玩,喜欢游戏,喜欢表演,这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教例1中教师巧借文本资源创设了生活化的口语交际 的表演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自由主动的学习空间,保证了学生活动的“面”和“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兴致勃勃地去感受、去体验、去自主建构、自由快乐表达、创造。
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实现了学生、教师、教材、作者的多维对话,学生个性化语言能力的发展,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整个教学进程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
江苏仪征市大巷中心小学论坛
23试一试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试、夹、提、校、科、颗、觉、意”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自己试一试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不要盲目相信权威的话。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和反问句,让学生明白凡事要动脑筋,自己试一试,不要盲目相信权威的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生字卡片、装满水的鱼缸、石子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课题。
1.观察实验,引出课题
出示装满水的鱼缸。问:你们看桌上放着什么呀?(桌上放着一个装满水的鱼缸)注意看,老师把石子儿放进去,水会怎么样?(流出来、溢出来、漫出来)
很多年前,法国一位有名的科学家也给孩子们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还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让我们走进《自己试一试》这个故事中去了解一下吧!
2.板书课题,记“试”的字形。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课件逐一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同桌互读互查要求认读的生字,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集体反馈。
(1)抽读词语,检查读音。
课件逐个出示词语:科学家 漫出来 刹那间 用意 答案 正确
指名读,全班跟读。
和“正确”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
课件出示“错误”。读一读这个词。
课件出示:正确――错误。读读这一组词。
(2)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我再看看你们句子是不是都读通顺了?
课件出示句子:一位科学家在学校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这句话比较长,不太好读,我们要按意思来停顿。
看看这句话告诉我们 谁呀 在哪儿 向谁 提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位科学家/在学校/向孩子们/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师范读。
指名读。
齐读。
三、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1.指名读课文,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
老师想看看你们课文读得怎么样?
(1)这一课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告诉我。
(2)我请10名同学来读课文。
你们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
大家边听边记,文中主要讲了哪几个人的事?
2.指名说说文中主要讲了哪几个人的事?
随学生回答贴:科学家、伊伦娜、妈妈的剪贴图。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来认真读读课文。
四、朗读课文,感悟理解
1.朗读1、2自然段,了解科学家提出的问题。
(1)指名读1、2自然段。边听边想科学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2)同桌互相说一说科学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板书:提问题
(3)指名说。
预设:
在一只装满水的鱼缸里放进一条小鱼,水就不会漫出来,这是为什么?
2.朗读3―4自然段,了解同学们是怎么回答的和大家的反应。
(1)指名读3―4自然段。
这是为什么?谁来读读第3、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同学们是怎么回答的,大家有什么反应?
(2)指名说。
①听了这两个同学的回答,大家有什么反应啊?
(听了这两个同学的回答,大家都笑起来。)
②为什么大家都笑了?自己读读这两个同学说的话。
预设:
他们说的理由不对,而且挺可笑的。
(3)指导朗读。
这两个同学说得都不对,而且挺可笑的。应该怎么读呢?谁来试一试。
3.研读5―7自然。
(1)自由读5―7自然段,鼓励学生质疑。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伊伦娜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请你们小声读读5―7自然段,有不懂的词句或问题,可以拿笔做个记号,一会儿提出来。
(2)学生质疑。
一般的问题,能解决的引导学生读书或联系实际,当时解决。
梳理归纳为以下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
①妈妈知道答案吗?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她,让她去试呢?
②妈妈为什么想了想才说呢?她在想什么呢?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疑。
①下面,咱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再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去找答案,一会儿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②小组交流:
③集体交流。
A.哪组代表说说,妈妈知道答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她?让她去试呢?
我不能直接告诉孩子,要让她亲自动手试一试,自己找出答案。
我要告诉她答案,以后遇到问题,她还会问我,自己就不爱动脑思考了。
B.为什么妈妈想了想才说呢,她在想什么呢?
科学家怎么向孩子们提一个错误的问题呢。妈妈想了想,知道了科学家是要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孩子们。
C.小结:妈妈想到了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她想让伊伦娜去试一试,自己找答案。
板书:试一试
所以妈妈想了想,说了这句话。
(4)课件出示: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自己去试一试呢?
你们读读这句话。
谁来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呀?
课件出示:你既然想不明白,就应该自己去试一试。
对,妈妈说的话就是这个意思,你们再读读这句话。
(5)妈妈的这句话提醒了伊伦娜,她自己去试了试,结果看到了什么呢?谁来读读课文的6、7自然段。
①指名读6、7自然段。
②指名说
(伊伦娜试了试发现,金鱼放进鱼缸里水照样漫出来了)
课件出示书上插图。
③你们看,这时伊伦娜什么表情啊?
(非常惊讶)
(6)为什么惊讶?
(她看到金鱼放进鱼缸里,水照样漫出来了,和科学家说的不一样,所以她很惊讶。)
指导朗读。你们再读读她的话。
试的结果和科学家说的不一样,她很惊讶。那应该怎么读啊。
①指图。问,听了伊伦娜的话,妈妈是什么表情,又说了什么呢?
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看图,练习读伊伦娜和妈妈的对话。
同桌练习。
指名表演。
指名说说答案是什么。
4.研读8―10自然段。
(1)指名读8―10自然段。
答案找到了,伊伦娜高兴吗?谁来读读8―10自然段。
指名说。
(伊伦娜开始很不高兴,听了科学家的话高兴地笑了)
(2)自由读8―10自然段,想一想,伊伦娜为什么开始很不高兴,后来又高兴地笑了呢?
(3)同桌互相说一说。
(4)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①伊伦娜开始为什么不高兴啊?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说。
教师小结,指导朗读伊伦娜的话。
伊伦娜认为科学家不应该提出错误的问题让孩子们回答,所以不高兴。那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伊伦娜说的话。
②后来伊伦娜为什么又高兴地笑了呢?
指名说。
教师小结:伊伦娜听了科学家的话,明白了他的.用意,所以高兴地笑了。板书:明白用意
③理解科学家的话。
a.课件出示:为什么你会认为科学家的话全都是正确的呢?
b.这就是科学家的话,什么意思呢,你们再读读。
c.指名说。
d.课件出示:你不应该认为科学家的话全都是正确的。
对,这就是科学家的用意。
④师生合作读8―10自然段。
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读读8―10自然段。我来读旁白,女生读伊伦娜的话,要认真体会她从不高兴到高兴这一情绪变化。男生要笑着读科学家的话,让大家听出科学家的用意。
五、总结读文,情感升华
1.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
①别人的话,不一定都正确。要想一想对不对。想不明白,动手试一试。
②妈妈的教育方法很好。
2.你们知道伊伦娜是谁吗?她就是你们最尊敬的居里夫人的大女儿。居里夫人很会教育孩子,在她的教育指导下,伊伦娜也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还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3.分角色朗读。
4.指导书写“试”。
(1)课件出示“试”,记字形。
(2)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观察“试”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在书上描一个,再照样子写一个。
(4)师生互评后再写一个。
5.布置作业。
23试一试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科学家的用意。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读中感悟科学家的用意。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金鱼、石头、水、鱼缸、教学挂图(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场面)。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实验室里看看(可以看图画讲述)。
2.同学们,你们看完后,有什么感想?为了证明别人说的话对不对,我们就要动手试一试,就能找到答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8课《自己试一试》。
3.齐读课题。向学生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画出来的生字词,看谁读得,进步最快。
3.检查认读生字词。
4.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引导探究,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第1至第2自然段,明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用“――”线画出。
(2)学生自由读第2至第8自然段,想想同学们听了是怎么回答的,伊伦娜又是怎么做的。
A.对比理解:①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自己去试一试?
②你既然想不明白,就应该自己去试一试。
B.你认为哪句好?多读几次。(第①句应读出反问的语气。)
C.分小组做试验,在鱼缸里放满水,分别放金鱼和小石头,观察水是否漫出来。
(3)轻声读第9至第11自然段,用不同符号标出科学家的话和伊伦娜的话,再想想它们的意思,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①自由练习读,看谁读得,注意读出反问的语气。
②说说句子的意思。
③相机出示人物对话,读中感悟科学家的用意。
3.指导读好人物对话,重点指导伊伦娜找到答案的惊奇和反问科学家时不高兴的语气,体会小姑娘心情的变化。
四、提出疑问,讨论交流。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喜欢课文中的伊伦娜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了解到科学家的用意。那么,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二、再读感悟
1.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你的好伙伴听。
2.分角色朗读。
(1)学生找伙伴分角色练习读。
(2)指名分角色读。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认真听,然后评一评谁读得,说说好在哪里。
三、合作识字
1.每小组发一份生字卡,合作识字。(如组内可以轮流读、开火车读、组词说句、说记字方法……充分让学生识字自主、合作识字。)
2.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
3.识记生字(先说识字方法,再读读记记)。
如:(1)熟字加偏旁:是―提 交―校 斗―科
式―试 音―意 果―颗
(2)拆字方法:觉
4.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试、校、提”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试”字不要在最后加一撇“丿”变成。
四、积累词语
1.把你喜欢的词语写在词语花篮里。
2.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五、说心里话。
课文中的科学家这样做,你觉得对吗?说说你的心里话。
23试一试 篇9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10个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生词。
3、初步明白认真思考,亲自尝试的重要性,初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
生字词的朗读书写。
教学难点:初步明白认真思考,亲身尝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有关谁的故事?
2、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课题?
3、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读一读。
一杯水鱼鳞哎呀
往外漫他俩答案
实验科学家试一试
三、回答问题,初步理解课文。
四、指导读通读顺。
五、生字指导书写。
六、作业。
课本上描红。
七、课堂练习。
《习字册》上相应部分仿影、描红、临写。
八、课堂小结。
23试一试 篇10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生词。
3、明白认真思考,亲身尝试的道理重要,初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明白认真思考,亲身尝试的重要。
初步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思考:
科学家给小学生做了个什么实验。
二、学习1-4自然段。
1、朗读"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就不会往外漫。"这是为什么呢?
看图,一个同学说了什么?另一个同学呢?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2、指导朗读。
三、学习5-6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
玛丽亚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2、学生回答。
3、有感情朗读。
4、分角色朗读。
反复诵读,深刻体会。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玛利亚到底是谁呢?请学生介绍一下。
五、学习生字。
学生自形分析字形,分别组词。
六、课堂作业。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把它抄在自己的本子上。
2、课本上描红。
3《习字册》上相应的生字仿写、临写。
七、课堂小结。
23试一试 篇11
《谁敢试一试》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谁敢试一试》是四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新来的班主任耿老师通过让学生拧开水杯盖儿的事,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自信心,面对挑战要有勇气。课文中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细致,结尾运用了以人物的语言来点明中心的写法。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课在引导学生感悟思想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这节课在设计上紧扣“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这个主题。首先读课文,找到主题。然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细致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通过朗读、换词说句、写句等过程理解主题。最后通过理解耿老师说的话,和拓展阅读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这节课的情感教育内容也渗透其中。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题“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表情、动作、语言等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及各环节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课文中的两个语段,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由课文的两段话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这节课阅读的开始。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题。
1、学生初读课文,并认读词语。
2、速读课文,找到文章主题。
[设计意图] 读词语既是对学生识字的检查,又是对是学生读文情况的检查。然后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直击课文主题。
三、研读课文,体会主题。
1、引导学生朗读体会1、2段描写耿老师的内容体会杯盖之难“拧”。
2、体会学生的心理活动。
(1)自由读文,画出学生们在老师提出要求后的表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段,换词说句子理解“犯嘀咕”“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的意思,体会学生们没胆量,不自信的心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写小女孩拧开杯子的句子,写女孩和其它同学此时的内心活动。
出示:
a小个子女生高兴地笑了,她想: 。
b全班同学都惊愕了,他们想: 。
3、说说小女孩拧开杯盖儿的原因。理解课文主题。
[设计意图]潜入文本,抓住重点,悉心感受,探究内心。在朗读、品析、感悟、写句中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进而理解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在充分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此环节听、说、读、写结合,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深化主题,拓展阅读。
1、反复阅读老师的话,深入理解文章中心。
2、拓展阅读:教师出示关于勇气和自信的小诗,学生自由阅读。
3、记住提示主题的句子“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反复阅读,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拓展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的作用。
板书设计:
3 谁敢试一试
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
23试一试 篇12
结合课文的理解,把学生的目光由课内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去观察和探究世界,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创新的意识。课文中的几处反问句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采用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理解反问句表达的意思和效果。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两个很重要的反问句。第一句是:“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我采用重复读,联系上下文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并出示句子“我们不该好好学习吗?”让学生理解这类句子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孩子们很顺利地理解了妈妈的话的意思:想不明白的问题要自己去试一试。第二句是科学家最后说的一句话:孩子,为什么你会认为科学家的话全都是正确的呢?由于有了上一句理解的基础,这句话很快就被孩子们解决了:科学家的话不全都是正确的。孩子们把这两句话都写在练习本上,这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为了更深一层地理解,我鼓励孩子们把这两句话的意思多读几遍,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一说,一下子,同学们的话匣子,就被打开了。
本节课,我在语言文字的应用理解上给学生以切实的启发和具体的指导,使他们驾驭语文工具的能力不断增强,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
23试一试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自己试一试才能找到正确地答案。要有敢于向权威的结论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自己试一试才能找到正确地答案。要有敢于向权威的结论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识字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中感悟科学家的用意。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金鱼、石头、水、鱼缸、教学挂图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自己试一试才能找到正确地答案。要有敢于向权威的结论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实验室里看看(看图画讲述)。
2、同学们,你们看完后,有什么感想?为了证明别人说的话对不对,我们就要动手试一试,就能找到答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8课《自己试一试》。
3、齐读课题。向学生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不会读的字也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然后再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画出来的生字词,看谁读得最好,进步最快。
3、检查认读生字词。
4、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引导探究,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第1至第2自然段,明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用线画出。
(2)学生自由读第3至第8自然段,想想同学们听了是怎么回答的,伊伦娜又是怎么做的。
A、对比理解:
①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自己去试一试?
②你既然想不明白,就应该自己去试一试。
B、你认为哪句好?多读几次。(第①句应读出反问的语气。)
(3)轻声读第9至第11自然段,用“ ”线画出科学家的话,用“ ”线画出伊伦娜的话,再想想它们的意思,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①自由练习读,看谁读得最好,注意读出反问的语气。
②说说句子的`意思。
③相机出示人物对话,读中感悟科学家的用意。
3、指导读好人物对话,重点指导伊伦娜找到答案的惊奇和反问科学家时不高兴的语气,体会小姑娘心情的变化。
四、提出疑问,讨论交流。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喜欢课文中的伊伦娜吗?为什么?
23试一试 篇14
活动目标:
1. 知道“只要勇敢尝试就有成功的可能”,学习用“试一试吧”这句话鼓励自己大胆尝试。
2.在遇到困难时敢于尝试,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感。
活动准备:
ppt图片、视频、轮胎、竹梯、心理变化脉络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入话题――说说我们紧张、害怕的事情。
教师:小朋友,你们有哪些紧张、害怕的事情吗?谁愿意来分享一下?
幼儿自由回答
师(小结):看来让我们感到紧张和害怕事情有很多。不过没关系,再多的困难都会有解决的办法。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诗歌,我们来听一听,诗歌里的小朋友经历了一些什么事?
二.理解诗歌内容
1.教师念儿歌,体验诗歌中主人公面对的内心感受。
师:这个小朋友经历了一些什么事情?当时他的心里害怕吗?你从哪里听出来的?
小结:原来每个人都会遇到让自己害怕和紧张的事情,都会在心里打鼓,不自信。这些感受是大家都会遇到的。那儿歌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处理的?
2.分析人物的内心变化。
(1)第一次,独自睡觉,黑漆漆的房间让我的心怦怦直跳。
师:她成功了吗?是什么让她不再害怕黑漆漆的房间?她是怎样鼓励自己的?
(2)第一次,走过独木桥,摇摇晃晃的桥面让我两腿发软。
师:你走过独木桥吗?第一次过桥面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师:后来怎么敢了?成功的感觉怎么样?
3. 感受诗歌中主人公面对苦难时敢于“试一试”的力量。
师:诗歌中的小朋友每一次碰到困难的时候都会说一句有“魔力”的话,这句话可以让她变得勇敢,是哪一句呢?
师:(小结)碰到困难的时候,害怕的时候,要勇敢地去试一试,只有试了之后就有可能会成功。
三.视频对比观察。
1.播放视频第一段
师:老师这里有个小朋友,他最害怕走独木桥了,那天他走独木桥的样子被我偷偷的拍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讨论这个小朋友的心理。
师:他怎么走的?你猜他的心里怎么想?对!都被你们想到了,你可以对他说些什么?
2. 播放第二段视频
师:他终于成功了!你们也想走走这种有难度的独木桥吗?那我们按秩序排好两队,一起下去走独木桥吧!
四.幼儿在操场上走独木桥。
走完后,师幼围城圆圈坐好,教师采访2-3名幼儿:你在走独木桥的时候心情怎么样?那你成功后的心情是怎样的?
结束语:今天我们学会了用“试一试”的方法解决困难,当以后在遇到这样的事情,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告诉自己、帮助别人,一定能解决困难的!
23试一试 篇15
《自己试一试》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文章讲的是一个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盛满水的鱼缸里放进一颗石子儿,鱼缸里的水马上漫出来了,如果放进去一条小金鱼,水就不会漫出来,为什么?其他同学对这个答案深信不疑,回答的答案闹出了笑话。一个叫伊伦娜的孩子觉得科学家的话不对,在妈妈的提醒下自己做了试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明白了科学家的用意。文章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明白: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凡事要动脑动手,亲自试一试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在教学时,我采用理解重点句子来突破中心的方法,顺利地完成 了教学任务。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两个很重要的反问句。第一句是妈妈的话:“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我采用重复读,联系上下文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并出示句子“我们不该好好学习吗?”让学生理解这类句子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孩子们很顺利地理解了妈妈的话的意思:想不明白的问题要自己去试一试。第二句是科学家最后说的一句话:孩子,为什么你会认为科学家的话全都是正确的呢?由于有了上一句理解的基础,这句话很快就被孩子们解决了:科学家的话不全都是正确的。孩子们把这两句话都写在练习本上,这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为了更深一层地理解,我鼓励孩子们把这两句话的意思多读几遍,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说有什么感悟?课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
这节课重点难点部分用的时间并不多,但孩子们理解课文的深度相当可观。语文课堂的知识点太多,我们不可能一一都能详细地讲给孩子。在实用的课堂上,我们更提倡抓住一两个方面讲细、讲深,让孩子们在在学习中有所悟,思想有所洗涤,能力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