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家校自习室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一年级 > 内容页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2023-09-17 19:00:01一年级访问手机版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通用13篇)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1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这节课因为是教学能手比武课,因此,在备课时也算多花了一点心思。

  我从让学生复习字词入手,通过“多想”质疑,引入课文内容的教学。然后,通过看录像,读句子,理解“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再通过比较句子,理解书中的孩子多想去看看的迫切与渴望。最后让学生欣赏优美动听的歌曲《我多想看看》,激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时,我还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训练,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我的说话练习从词开始:1.(  )告诉( )(     )。2.我们学校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怎么样?3.看完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的录像,有什么想说的?4.你还想去北京看什么?5.我多想去看看(   )

  可惜,学生说得很肤浅,很简单。因此,这节课上得非常乏味。为此,我回想了一下,自己确实有许多不足之处:现在备课备什么?备了教学重点、教学环节、备了课件,却忽略了“备学生”。我班学生知识面较窄,拓展性的说话训练未免操之过急了。看来今后,对学生还得倍加关注,否则,就会吃不了,兜着走了。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我们一年级语文老师每人都上了一节满意课,说是满意课,上完后自己并不是十分满意,总感觉自己的这节课还留有遗憾。

  一、如果这节课时40分钟时,也许我要处理的东西都会完成得很好,可是时间不多,自己设计的东西虽然完成了,却感觉是那样的仓促,细细思量还是生字教学的地方用的时间太多了,如果前面再压缩压缩可能后面就比较充足了。

  二、在处理“广场上升旗仪式多么壮观”这一句时,我应该让孩子们通过录像去感受什么是壮观,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但是我却把录像放在了后面,我感觉如果放在前面可能会更好一点

  三、如果在孩子们把真情朗诵出来之后,再让孩子们读时加点音乐,把气氛再烘托一下,学生可能会更加激情澎湃。

  总的感觉自己的这节课要比《影子》一课上的好得多,最起码上完之后自己心里没有非常难过的感觉,而且自己对这节课也比较有感觉,孩子们的精神状态也很好,我设计的内容都已讲完,对课文的诵读孩子们基本上能把这节课的感情读出来了。

  上这节课前我借鉴了雪梅和晓彤上课时所采用的从词语入手学习生字,我感觉这一招比单纯从生字入手要好得多。对情感的处理上我借鉴了教参上抓住重点词语激发感情的方法,我感觉这种方法也很受用,

  总之,我感觉从上这一节课上又学到了很多!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向往的地方。这一课的编排也满足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让学生体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自己想读的文章。因此,教学中,我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发,让孩子读懂课文。

  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习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旨在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的动力。根据这种教理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在文中读字音,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难记的字,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已学的“口”和“土”来进行识记;最后落实写入田字格。一步一步的实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始终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一理念,我让孩子读课文后,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引导,有些学生能较好的提出问题。例如,他们想去哪里看?看什么?这样从学生问题出发,避免了课堂烦琐的分析,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注意力分散。这样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吸引了学生,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采用合作研读 “我”是谁?他想去看什么?突破难点,理解”壮观“及”心愿“一词,然后,探究为什么要去看看?练习“我会读”中的句子,最后,“我”会怎么说?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背诵课文,进行实践

  由于本课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说的愿望,所以,在教学中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练习,学生说得不错,有的孩子说,他要去天上看看那里的月亮,有的说也要去北京看看,有的说要去太空……很好的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这样的训练也是帮助学生逐渐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转化的一个好途径,这种模仿说使他们很快掌握、了解一些意思该如何表达。

  语文教学提倡“做、说、写”相结合,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应立足与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2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的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一, 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由于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是陌生的,因此,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但是,我选这个升国旗录象不太壮观,因此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 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多有不同. 初读时,我让他们学习自己解决字词,然后再重点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我一次次出示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使孩子们的激情再次达到升华.

  三, 通过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让学生读完课文就结束的话,学生的情感就不会深入.在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欢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教学《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后,感觉很不成功。在上课之前我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翻看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采纳其教学建议。利用周末时间上网查了四、五种不同的教案,然后“博采众长”写了一篇适合实际的教案,又反复看了几遍。

  但是实际上课时,按教案的设计步骤操作起来却那么难,课堂缺乏生命活力,学生表现不积极。课后,反思自己这节课找出几个不足之处。1、导入提出的问题对一年级学生不太合适,举手发言者甚少,即使发言了离题很远。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时间太长,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既想巩固拼音又想加深字形记忆,但却适得其反,会读的不愿多读,拼音不好的磕磕绊绊没有兴趣。自由朗读要控制时间,避免学生疲劳,应及时换用其他方法读,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中悟、体会感情,最后读出感情。3、自身缺乏儿童语言。没有很好的用儿童的口吻和孩子们对话,需要积累这方面语言。4、整个课堂时间掌握不恰当,导致生字教学没有完成。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孩子当作朋友,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去北京的话,你会到哪些地方去看一看?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和朗读训练,整堂课学生都是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这一节课,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从一开始的自由读――重点句子的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评选“朗读能手”,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最后,通过让学生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更加激发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不足之处:

  1、在做识字游戏时,当学生猜对了卡片后面的字,应让猜对的同学领读卡片上的生字,这样学生对生字识记的会更好。

  2、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差,今后应加强读的训练。

  3、在学课文时,“多想”没有解法,在讲时如果让学生用换词的方式理解就更好了。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个设计环节清晰,过渡自然,目标明确,教法灵活。教具直观具体,充分发挥电化教学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序主动,热情高涨,学习任务完成较好,这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了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特点。

  从整个教学活动来看,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学习,而是主动的,充满热情和好奇地学习。从一开始的自读,互相读,自己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到学生对不同问题的相争,辩论,发表不同见解,都可以看出,学生们是在主动地学习、探究、并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了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特点。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思维火花。在本节课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现代化教育手段播放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美丽的故宫,颐和园,北海公园,雄伟的万里长城,看后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再如富有挑战性的朗读,识字等比赛形式,都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热情,使整个教学充满了情趣。

  三、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地合作,愉快地交流,遇到不懂问题也能主动地探究,这说明教者在平时是十分注意这方面的培养。例如,有一组小学生对“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他认为,这两句话是一样的,为什么要重复,而且中间用了一个句号。他百思不解,经过讨论,反复朗读,大家明白是这个山里的孩子太希望到北京去看一看,这是在表达“他”强烈的愿望。问题弄明白了,个个学生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这样主动地探究式的学习,要比教师的灌输的效果不知要强多少倍。

  四、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收集信息能力。

  从课堂上,学生对北京的介绍,可以看学生在课下进行了大量的收集,通过收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了解了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北京城,这也说明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收集习惯,形成了一定的能力。

  总之,这是一节比较符合新课标的一节课,由于受学生年龄限制,有些地方体现还不够到位,但我坚信,坚持用新理念培养训练,不久将来一定会有明显效果。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3

  教学贵在反思,反思贵在坚持。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有话言长,无话语短。以反思促教学,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一

  《我多想去看看》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诗歌 ,用第一人称,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向往的地方。这一课的编排也满足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让学生体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自己想读的文章。因此,教学中,我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发,让孩子读懂课文。

  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习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旨在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的动力。根据这种教理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在文中读字音,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难记的字,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已学的“口”和“土”来进行识记;最后落实写入田字格。一步一步的实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始终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一理念,我让孩子读课文后,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引导,有些学生能较好的提出问题。例如,他们想去哪里看?看什么?这样从学生问题出发,避免了课堂烦琐的分析,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注意力分散。这样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吸引了学生,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采用合作研读 “我”是谁?他想去看什么?突破难点,理解”壮观“及”心愿“一词,然后,探究为什么要去看看?练习“我会读”中的句子,最后,“我”会怎么说?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背诵课文,进行实践

  由于本课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说的愿望,所以,在教学中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练习,学生说得不错,有的孩子说,他要去天上看看那里的月亮,有的说也要去北京看看,有的说要去太空……很好的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这样的训练也是帮助学生逐渐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转化的一个好途径,这种模仿说使他们很快掌握、了解一些意思该如何表达。

  语文教学提倡“做、说、写”相结合,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应立足与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二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的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一、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虽然平日里,我们学校也有升旗仪式,但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因此,我们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如:当我播放录象“升国旗”的时候,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可惜的时候在播放课件时,进行曲和国歌没能播放成功,以至于学生没能真正融入其中,对那种迫切想去北京看看的情感也有所影响。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课上,我让学生紧跟我的教学脚步,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文情。具体做法如下:从有感情地读课题入手,到重点指导朗读课文分句,到找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再对这句话进行反复导读,最后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不足之处就是课上,我没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与试教相比相差甚远。

  三、通过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这篇课文的教学只停留在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话,学生的情感就不会深入。因此,我还收集了一些图片,引领学生感受雄伟的“万里长城”,红叶似火的“香山”,古老的“故宫”,世界闻名的“北京大学”等。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如果我能在课后让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国旗歌》,让学生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并配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我想会更好。

  另外,我发现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采用集中识字比较理想。这节课,我采用了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不仅学生的识字效果没能如愿,反而使课文教学显得有些脱节。

  通过这节课,让我更加明确了:1、课不仅是备教案,更是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2、课堂任务安排很重要,难重点一定要明确。3、一个环节与一个环节的连接一定要有目的性。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三

  我们一年级语文老师每人都上了一节满意课,说是满意课,上完后自己并不是十分满意,总感觉自己的这节课还留有遗憾。

  一、如果这节课时40分钟时,也许我要处理的东西都会完成得很好,可是时间不多,自己设计的东西虽然完成了,却感觉是那样的仓促,细细思量还是生字教学的地方用的时间太多了,如果前面再压缩压缩可能后面就比较充足了。

  二、在处理“广场上升旗仪式多么壮观”这一句时,我应该让孩子们通过录像去感受什么是壮观,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但是我却把录像放在了后面,我感觉如果放在前面可能会更好一点

  三、如果在孩子们把真情朗诵出来之后,再让孩子们读时加点音乐,把气氛再烘托一下,学生可能会更加激情澎湃。

  总的感觉自己的这节课要比《影子》一课上的好得多,最起码上完之后自己心里没有非常难过的感觉,而且自己对这节课也比较有感觉,孩子们的精神状态也很好,我设计的内容都已讲完,对课文的诵读孩子们基本上能把这节课的感情读出来了。

  上这节课前我借鉴了雪梅和晓彤上课时所采用的从词语入手学习生字,我感觉这一招比单纯从生字入手要好得多。对情感的处理上我借鉴了教参上抓住重点词语激发感情的方法,我感觉这种方法也很受用,

  总之,我感觉从上这一节课上又学到了很多!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4

  跟妈妈说,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现在的小孩子体会不到小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特殊心理――生活贫穷、视野闭塞、勤奋好学、懂得珍惜,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没有小山沟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他们普遍没有看到过大山,甭说弯弯的山路,充塞在他们眼前的是无数钢筋混泥土浇筑而成的房子,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来来往往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沟男孩的眼里司空见怪,它虽然美丽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现在的孩子们眼里,大山是一个稀罕物,能走进大山,与大自然亲近,那绝对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地域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们的不同心理状态,换句话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换成“走出城市,走进大山”,估计孩子们更能读出“多想去看看”这种殷切的感情来。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普遍比较小康,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幸福与祖国的兴衰有关系,“祖国――中国”这两个词语在他们心中没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气跟他们解释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活对比,他们还感受不到。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个星期、一天这些具象的东西上,1949年,对他们来说太遥远,57年前,他们不理解这是多长一段时间,基于这样的起点,你让学生怎么去理解祖国的一路坎坷,怎么去理解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对祖国不了解,对历史没概念?学生情有何处发?怎么能受到爱国熏陶?这就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根本就不认识,不明白,而你非得问他:你喜欢它几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喜爱之情!

  其次,孩子的起点能力很低下。这里的孩子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家长很多是半文盲,甚至文盲,他们不可能成为孩子就近的教育资源,在家里,孩子们的学生普遍处于自由状态,他们不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去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们现阶段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学校的压力,而这一“压力”一旦被放逐,孩子们自然回归“玩”的天性了,把学习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在这一年龄段,他们的瞬间(短时)记忆占优势,但时间一长易忘,最好的学习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因为是教学能手比武课,因此,在备课时也算多花了一点心思。

  我从让学生复习字词入手,通过“多想”质疑,引入课文内容的教学。然后,通过看录像,读句子,理解“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再通过比较句子,理解书中的孩子多想去看看的迫切与渴望。最后让学生欣赏优美动听的歌曲《我多想看看》,激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时,我还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训练,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我的说话练习从词开始:1.告诉。2.我们学校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怎么样?3.看完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的`录像,有什么想说的?4.你还想去北京看什么?5.我多想去看看

  可惜,学生说得很肤浅,很简单。因此,这节课上得非常乏味。为此,我回想了一下,自己确实有许多不足之处:现在备课备什么?备了教学重点、教学环节、备了课件,却忽略了“备学生”。我班学生知识面较窄,拓展性的说话训练未免操之过急了。看来今后,对学生还得倍加关注,否则,就会吃不了,兜着走了。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6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分别借两个孩子之口讲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遥远的新疆看天山的雪莲,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了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愿。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满足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因此,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亲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轻松学习。有以下优点:

  一、指导读好长句子。

  一年级的课文当中有不少长句子,学生不容易读通顺,齐读时也很难读整齐,是学生朗读的难点。于是我分步开展指导,让学生先读短语"遥远的北京城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再读整句"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化解了朗读难点。并且通过我的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为之后的感情朗读打好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理解词语。

  "壮观"的意思比较抽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让孩子置身其中,直观地看,直接地感受,有效地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了"壮观"的含义。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看完录像,我借景抒情,请孩子们把刚才看到的场面读出来,孩子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

  三、通过对比朗读,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有"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为此,我设计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感叹句的.情感,我出以下句子:

  句1:我想去看看。

  句2:我多想去看看!

  句3: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学生在比较读中体会出了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区别,体会到了反复手法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并体会到文中"我"的感受,读出了真情实感。

  不足之处:

  一、课堂教学趣味不够。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力较差,面对枯燥的学习,容易疲倦,因此老师的充分调动就尤为重要,备课时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要控制时间,避免学生疲劳,应突出趣味性教学,比如说,在识记生字时,就应该采取游戏等形式互动,在读文及重点句子时,运用其他方法读,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

  二、拓展说话目标没有达到。

  教学时,我还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训练,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法,以填空的形式完成说话训练:"告诉我,沿着,就会走出郑州。我对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降低了说话难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知识面较窄,只有少数学生能完成,其实可以设计你还了解北京的什么?课件出示收集的北京风景及有关的资料,介绍北京美丽的风光。或你去过哪些城市旅游过,给同学介绍一下当地的风光。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弥补学生知识面窄的缺陷,使学生能够完成说话训练,更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延续。

  总的来说,课堂是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加以完善。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7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的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一、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虽然平日里,我们学校也有升旗仪式,但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因此,我们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如:当我播放录象“升国旗”的时候,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可惜的时候在播放课件时,进行曲和国歌没能播放成功,以至于学生没能真正融入其中,对那种迫切想去北京看看的`情感也有所影响。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课上,我让学生紧跟我的教学脚步,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文情。具体做法如下:从有感情地读课题入手,到重点指导朗读课文分句,到找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再对这句话进行反复导读,最后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不足之处就是课上,我没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与试教相比相差甚远。

  三、通过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这篇课文的教学只停留在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话,学生的情感就不会深入。因此,我还收集了一些,引领学生感受雄伟的“万里长城”,红叶似火的“香山”,古老的“故宫”,世界闻名的“北京大学”等。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如果我能在课后让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国旗歌》,让学生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并配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我想会更好。

  另外,我发现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采用集中识字比较理想。这节课,我采用了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不仅学生的识字效果没能如愿,反而使课文教学显得有些脱节。

  通过这节课,让我更加明确了:1、课不仅是备教案,更是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2、课堂任务安排很重要,难重点一定要明确。3、一个环节与一个环节的连接一定要有目的性。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8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在保守的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使小朋友们没有足够的个体自由学习空间,也没有时间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他们在老师的问题牵引下,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新课程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保护小朋友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使小朋友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呢?下面,我结合课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小朋友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事情,“要我学”成为“我要学”。小朋友们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如设计《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三个课文的导入:

  1、让同学观看北京的美丽风光,然后引入课题。

  2、让同学谈自身参与的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感受,再引入课题。

  3、媒体出示一位和同学同龄小朋友的照片,告诉大家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说一句悄悄话,大家想听吗?然后出示课题,齐读后请小朋友们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吗?

  思前想后,第1个方案,因为后面我还要出示北京风光,因此推翻了。第2个方案虽然能通过谈话的方式,以了解同学对升旗的感受,但同学没有主动参与文本。因此,我选择了第3个方案。教学时,“小朋友悄悄话”的引入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听了小朋友的悄悄话后,当我问他们有什么问题时,小手如林。有的说:“真奇怪,他想去看什么呢?”有的说:“他想去哪儿看看呢?”有的说:“他为什么想去看看呢?”小朋友们进入一个个“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让他们带着自身的问题进入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小朋友们的情绪高涨,学得积极主动。

  二、小朋友们的质疑如颗颗珍珠,串成教与学的美丽过程

  《我多想去看看》这首儿童诗以一个山村小朋友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身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才短短的三句话,该如何品读课文,使小朋友们能自然发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呢?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在他们读熟课文后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同学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说话也不太完整的他们居然也能象模象样地提出问题了。有的问:“北京在哪儿呢?”有的问:“北京离我们很遥远,什么叫遥远?”有的问:“壮观是怎样的呢?”虽然有的问题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给予了褒扬,但有的问题却是本堂课上的重点。这样,问题由同学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真正落实“以同学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不论问得怎样,让我感动,让我欣喜的是──他们能尝试着问了。小朋友们的问题如一颗颗珍珠晶莹透亮,串成了课堂上教与学的美丽过程,让我收获了一份惊喜,一份意外。

  三、课外拓展,在质疑中走出课堂,延续学习热情

  假如说这节课只停留在品读课文后就结束的话,同学对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会那么深刻,那么深入。在课的后面,我布置了让小朋友们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请他们说说自身的心里话。有一位小朋友说:“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师,北京什么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丽风光感染了他,不叫他问,他也迫不和待地想问一问了。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声中,我鼓励着大家的热情,说:“我想小朋友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北京的名胜古迹有许多许多,课后,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资料,再来说说北京。”我想: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的向往已深深直根于小朋友们的心田。

  当然,培养小朋友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相信他们能个个成为爱问的小朋友!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9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片段与反思

  福建上杭实验小学 伍建玲

  一、情境识字 积极参与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

  生:去过。

  生:没去过。

  师: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北京有个天安门,那里的升旗仪式非常雄伟壮观,你们看──(播放课件“北京天安门升旗仪式情景”,同时配上老师饱含深情的解说.)

  (学生看得很认真,看完后热烈地鼓掌.)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生:太好看了!

  生:我多想去看看!

  师:是呀!你想去看,他也想去看,让我们一同说出自己共同的心声──(读课题:我多想去看看)

  反思:

  [从谈论,到优美的音乐,利用课件,把北京城天安门升旗仪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示在孩子们面前,同时也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15页,听听老师读,看看老师读的好不好?师范读(配音乐)。

  师:你们认为我读得怎么样?

  生:好。

  生:棒极了。

  师:你想读吗?那么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它,借助拼音读几遍。

  反思:

  [教师用亲切动听的话语,有感情的朗读,体现了老师的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朗读功底,教师的示范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师:你们想读课文吗?那么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吧。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它。

  师:在小组内把生字划出来,小组内多读几遍,想出好办法记住它,看谁记的最多。

  生:小组内学习生字。

  师:你们想不想去妈妈说的北京去看看?

  生:想(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

  师:好,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坐上时光列车去那看看,听,列车来了。快闭上眼睛──(课件中传出列车轰隆的声音)

  师:快看呀,北京到了。(课件播放北京天安门风光及升旗仪式情景)

  师:你们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见,教师点击课件,屏幕闪烁相应的词语---北京城 天安门 广场 升旗 )

  师:看,(师手指屏幕)这么多生字娃娃,哪些是你的老朋友了,向大家介绍看看?

  生:我早就认识“安”了,我爸爸在公安局上班。

  师:了不起!

  生:我也认识”安”,我去逛超市时看见墙上贴着”安全出口”。

  师:出去购物不忘识字,真好!

  生:我认识“升”,我妈妈教我的。

  生:对,妈妈也是你的老师。

  师:我认识“广”,我在广告公司的牌子上见过了。

  生:从招牌上我们也可以认识很多的字。是的,生活中处处可以识字,你们个个都是识字的有心人。(学生被教师表扬的喜滋滋的)

  师: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能把这些生字读准?男女同学赛一赛,女同学先读。

  女生读。

  师:女同学个个伶牙俐嘴,读得真不错!

  男生读。

  师:男同学也不甘落后!看,北京城多美呀! 你们能一边读一边想象这些美景吗?(生放小电影美读,有点像读词串的感觉)

  师:你们都被北京天安门的美景给陶醉了。还有一群生字娃娃也被吸引过来了,你们看――(屏幕显示:走出 小路 告诉 能)

  反思:

  [学生试读生字后,说出自己认识生字的方法和经历,教师通过评价让其他同学从这个同学的识字方法中得到启迪。]

  二、合作探究 资源共享

  师:多可爱的生字娃娃啊!谁来代表全班同学第一个跟他打招呼呢?(指名读)

  师:读得真准!

  师:这些生字娃娃长得什么样子呀?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些办法来记住它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学生开始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自己的好办法?

  生:我们小组能记住“告诉”,因为告诉别人要用嘴巴,所以它们一个有“口”字旁,一个有言字旁。

  生:我们小组也能记住“诉”字,言字旁加上斤再加上一点。

  师:你们组的小朋友真了不起,连没学过的“斤”字也认识!

  生:我们组能记住“路”字,左边一个足字旁,右边一个“各”,表示有各种各样的人的脚在走路.

  (学生刚一说完,教室里立刻传来许多人啧啧的称赞声)

  师:太好了,你让我想起了一位著名作家说的话:原本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生:我们组也能记住“路”,因为我们组 有的同学住在人民路,有的同学住在北大路。

  师:原来“路”这个字你们早就认识了。

  生:我们组想了一个办法记住“走”,它的上面好像一个人的身体,下面一撇一捺就像人的两条腿在走路。(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师:啊,你跟我们的祖先一样聪明,你们看──(课件播放“走”字的演变过程。)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人走路的样子造出了这个”走”字。

  生:我们组能记住“能”字,小熊的的“熊”去掉四点就是了。

  师:很好,那你们能不能“能”找朋友呢?

  生:能干 我能行 能源

  生:能力 能量………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

  反思:

  [学生识记生字,是这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教师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识记字形的做法。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愿意识记的字,自主地选择不同方法记住字形,同时,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还及时地恰到好处地加以点拨,并适时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10

  一、案例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我多想去看看》。

  这是一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二、案例描述: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师:看看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去看什么?

  生:“我”是谁呀?

  生:“我”想到哪里去看看?

  生:为什么“我”很想去看看?

  师:(随机板书:看什么?谁?到哪里去?为什么多想去?)孩子们真会动脑提问,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的孩子是最聪明的,他在我们学完课文后的收获也是最大的。以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会对自己提问题,都应该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师:示范读文,生标出几句话。

  师生一起订正出3句话后,学生指读文,做到咬文准确,句子读通顺。同桌同学一起读文,注意同桌有错音纠正后再一起继续往后读。

  各自自由地、语速稍快地读文,读完后思考:我知道了什么?

  四人小组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

  全班汇报:

  生:我读懂了“我”是写这篇课文的作者。

  师:我们可以划去哪个问题了?

  生:我读懂了我到北京去要走很远很远的路。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遥远的北京城……

  师:“遥远”什么意思?你能读出遥远来吗?

  抽生,引导读好。全班齐读。

  师: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师:说说我们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吧。

  生:升旗仪式时,很整齐,因为我们每个同学都要穿校服。

  生:我们都不准说话,要抬头挺胸站好。

  生:手还要贴裤缝。

  生:眼睛要看着国旗慢慢升起。

  生:还要一起唱校歌。

  生:还要严肃认真。

  师:是呀,我们学校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够壮观的了,但和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相比,还不够壮观,想去看看吗?

  cai展示: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的录像。

  师:孩子们一起来读出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的壮观吧。

  生捧书齐读第二句话,师引导把“非常壮观”读重些。

  师:可以划去哪些问题了?

  生回答随机划去“看什么?到哪里去?为什么多想去。”

  师:这么壮观的升旗仪式你们想亲自去看看吗?书中的“我”也想去看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谁愿意把他的愿望给我们读读?

  抽生读第3句。

  师:听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多想去看看”说了两遍。

  师:你们看这两个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生都摇头。

  生:不一样,第二句说明我还想去一点。

  师:第二句重复后,把我很想去看看的愿望更强烈了,所以不一样。

  生带体会读第3句,师指导朗读,强调“多想”读重些。

  师指课题,问:谁能把你们的愿望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师:孩子们,捧起书,带着我的理解和感受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三、案例反思:

  1、注重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激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从小培养。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提问,目的是为了打开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敢于挑战的激情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消除疑问,为了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去感悟,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让学生联系每周星期一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和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把学生带入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壮观场面,感受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伟大、壮观,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文学语言,再现了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使学生对教材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使其身临其境,以至积极倾吐自己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感情。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11

  《我多想去看看》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诗歌 ,用第一人称,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向往的地方。这一课的编排也满足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让学生体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自己想读的文章。因此,教学中,我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发,让孩子读懂课文。

  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习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旨在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的动力。根据这种教理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在文中读字音,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难记的字,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已学的“口”和“土”来进行识记;最后落实写入田字格。一步一步的实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始终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一理念,我让孩子读课文后,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引导,有些学生能较好的提出问题。例如,他们想去哪里看?看什么?这样从学生问题出发,避免了课堂烦琐的分析,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注意力分散。这样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吸引了学生,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采用合作研读 “我”是谁?他想去看什么?突破难点,理解”壮观“及”心愿“一词,然后,探究为什么要去看看?练习“我会读”中的句子,最后,“我”会怎么说?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背诵课文,进行实践

  由于本课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说的愿望,所以,在教学中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练习,学生说得不错,有的孩子说,他要去天上看看那里的月亮,有的说也要去北京看看,有的说要去太空……很好的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这样的训练也是帮助学生逐渐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转化的一个好途径,这种模仿说使他们很快掌握、了解一些意思该如何表达。

  语文教学提倡“做、说、写”相结合,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应立足与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12

  本节课是《我多想去看看》的第一课时,在整节课中,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体现了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特点。

  从整个教学活动来看,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学习,而是主动的,充满热情和好奇地学习。从一开始的自读,互相读,自己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到学生对不同问题的相争,辩论,发表不同见解,都可以看出,学生们是在主动地学习、探究、并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了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特点。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思维火花。在本节课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现代化教育手段播放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美丽的故宫,颐和园,北海公园,雄伟的万里长城,看后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再如富有挑战性的朗读,识字等比赛形式,都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热情,使整个教学充满了情趣。

  3、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地合作,愉快地交流,遇到不懂问题也能主动地探究,这说明教者在平时是十分注意这方面的培养。例如,有一组小学生对“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他认为,这两句话是一样的,为什么要重复,而且中间用了一个句号。他百思不解,经过讨论,反复朗读,大家明白是这个山里的孩子太希望到北京去看一看,这是在表达“他”强烈的愿望。问题弄明白了,个个学生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这样主动地探究式的学习,要比教师的灌输的效果不知要强多少倍。

  总之,这是一节比较符合新课标的一节课,由于受学生年龄限制,有些地方体现还不够到位,但我坚信,坚持用新理念培养训练,不久将来一定会有明显效果。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目标:

  1、能认识 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 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心,方”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懂得热爱北京、热爱祖国。

  教学要点:

  1 、认识“想”等 13个生字, 会写“广、升”两个生字

  2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广壮观”三拼音节的字。

  一、谈话导入:

  师:大家谁去过北京啊?

  生:(举手)

  师:你们都到过北京的什么地方?

  生:天安门。

  生:长城。

  生:世界公园。

  师:那些没去过北京的同学想不想去看看呢?

  生:想。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北京的图片,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万里长城、故宫、天坛、天安门的风光图片)

  师:北京历史悠久、风景迷人,令人向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我多想去看看》。(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想”?

  生:想是“心”字底。用上“心”字底是因为想一件事情要用心去想。师:请同学们再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先请小朋友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认真听清老师读得每个字音。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请你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      字音,最后用铅笔圈画出 13 个生字。

  师:请把圈画出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检查能不能读准确。(表扬学得好的同桌)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现在这些字宝宝都跳回了课文里,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出示第一句)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个字谜,这个字就藏在这个句子中,请大家猜一猜是哪个字? “ 一口咬掉牛尾巴 ” 。

  生:是“告”。

  师:告还有个词语“告诉”,谁来读读这个词?(指名读)“诉”在这个词中要读轻声,再读这个词。(齐读)

  师:谁能用“告诉”说一句话?

  生:爸爸告诉我今天奶奶来接我。

  生:我告诉妈妈一件事。

  师:“弯弯的小路”这个“路”谁能为它找到词语朋友?

  生:大路、马路、路边、小路、走路

  师:“走路”的“走”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我们来齐读这个词。师:“就能走出大山”中的“能”是“能够”的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生:我能够跑 50 米了。

  生:我能帮妈妈干活了。

  师:这句话中的字宝宝大家都认识了,老师相信你们再读这句话,一定能读得更好。谁想来读读?(指名读、齐读)

  师:第二句话中,也有好多生字(出示第二句)你们能读好它吗?谁想来试一试?(指名读)

  师:读得真棒!这句话中有这么多字宝宝,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出示生字:北京、升旗、城、安、广)师:出示“北京”。谁知道北京是什么地方?

  生: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生:北京有很多古代的建筑。

  师: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们的国家领导人都在北京办公、生活、处理国家大事、接见外宾。

  生:我记“城”。“城”字是土字旁,土堆起来的墙就是城堡。师:很好,用偏旁来记。谁能给 “ 城 ” 组词?

  生:城市

  师:我们生活的城市就是 ―― 哈尔滨。

  生:我能记住“安”。宝字盖加一个女就是“安”。

  师:不错,“天安门”就是这个“安”。(出示天安门图片“天安门”是一座城楼,是北京的象征。每当举行大型庆祝活动时,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就会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阅兵仪

  师:“广”字我们学过用它作的偏旁 ―― 广字框。谁能给“广”组词?生:广大、广阔、广场

  师:你了解天安门广场吗?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能容纳 100 万人集会,那可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师:“升”字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像?

  生:开

  师:升 ―― 开有什么区别?谁能用“升”组词?

  生:“升”第一笔是撇,“开”第一笔是横。

  生:升旗、生气、上升

  师:做一个升的动作,它的反义词是?(降)(与同音字“生”、“声”区别)

  师:“旗”字是最难记的,同桌说说怎样能记住这个字?

  生:我通过方字旁认识了这个字。

  生:我认识右下方的“其”字,所以就认识了这个字。

  师:大家想不想亲自看一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请大家看大屏幕。(播放升旗仪式录象)

  师:看过升旗仪式你有什么感受?

  生:战士们很齐。

  生:让我感到很爱国。

  生:很壮观。

  师:几个生字宝宝悄悄跑了出来,藏在了这几句话中,我们快来读一读。自己先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第二句话中的字宝宝也跳回了句子中,和其它生字穿上了同样的衣服,有信心读好它吗?谁愿意来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师:壮观的升旗仪式,宽阔的广场,难怪我们都想要去。(出示第三句)老师读第一行,大家读第二、三行。

  师:这句话中还藏着一个字宝宝,它是“想”,可要读准哦!(指名读、齐读)

  四、巩固识字

  师:学完了课文,相信大家把今天学的生字都印在了小脑子里,他们又出来和我们见面了,让我们大声读出来。(开火车读词语)

  师:词语没了,只剩生字谁愿意来读?(开火车读生字)

  师:一些调皮的字宝宝又藏在了这些句子中,想考考大家还认识吗?自己先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一起来读一读全文。

  五、指导书写生字:

  师 : 本课我们先学写 2 个生字。 “升”字和“开”字长得很像,注意要写准确。(出示 “ 升 ” 字)

  师:请小朋友认真观察,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些什么?生:横写在横中线上。

  生:第一笔是平撇,要写得又平又短。

  生:竖最长,是悬针竖。(师范写,生书空,描红,临写)

  师:这些字当中还有两个长得像一家人?

  生:“足”字和“走”字

  师:(出示“足”字和“走”字)今天我们就先学写“走”。认真观察,这个字怎样写漂亮?哪点需要注意,给大家提个醒?

  生:竖写在竖中线上,不是一笔,而是两笔。

  生:土的横写在横中线上。(师范写,生书空,描红,临写)

  六、小结

  师:小朋友今天学习得非常棒,下节课我们继续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学写其余的生字。最后,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

  教学反思:

  学生识记生字,是这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教师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识记字形的做法。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愿意识记的字,自主地选择不同方法记住字形,同时,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及时地恰到好处地加以点拨 ,并适时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 这一环节,我显得有点急。当学生用“口咬掉牛尾巴”来识记“告”这个生字时,我就急着告诉大家,这个“告”和“诉”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要把“诉”读成轻声,随即正音。其实这根本就不用着急,等学生在讲到“诉”的时候再指导正音,我想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壮观”一词的理解不是很到位。一是自己在课件制作时可能选的图片不是很好,并不能给学生以十分感观的认识,二是自己对这一词的理解也不是很到位,导致自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

TAG标签: